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
5月21日,华顿经济研究院在北京正式对外发布“2021年中国强城市排行榜”。华顿经济研究院自2015年以来连续七年组织编制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榜单以GDP总量排名前110位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年度入围城市,按照其硬经济指标(权重0.618)和软经济指标(权重0.382)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100位作为年度上榜百强城市。硬经济指标由GDP、储蓄和财政组成,软经济指标由环境、科教、文化和卫生组成。各单项指标分值由其总量分值(权重0.5)和人均量分值(权重0.5)综合而成。
按照GDP总量指标确定年度入围城市名单倡导城市要不断做大,加入人均量指标倡导城市要不断做强,考量软经济指标则是倡导城市要不断做优,“做大做强做优”集中体现了“五个文明建设”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导向和激励,可以更加全面、科学地衡量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科教、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
在“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北京、上海高居前两位,综合分值分别为94.72和90.31。位居第三至第十位的依次是深圳(82.14)、广州(80.36)、杭州(77.27)、南京(76.91)、苏州(74.52)、成都(72.23)、武汉(70.55)和无锡(67.40)。今年滨州、宜宾和宁德三市新晋百强城市,焦作、大庆和湛江三市退出百强城市。
“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有四个特点值得特别关注:
1、十强位次竞争激烈,锡绍镇三市未来可期
十强位次变动明显,深圳超过广州,居第三位;南京超过苏州,跃居第六位。无锡首次跻身全国十强,硬经济实力高居全国第八位,人均量指标更是名列全国前茅,随着无锡太湖湾科创带等重大工程的深入推进,无锡的软经济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有望继续前进。绍兴成功进入全国30强,位列第29位。近年来绍兴大力实施“补短板”工程,软经济实力取得大幅提升,已成为软硬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典范城市之一,稳坐浙江“第三城”。本年度镇江排名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列第48位,相较2019年的低谷(57位)大幅进步9位,“跑起来”的势头明显。此外,兰州、珠海、贵阳、淮安、龙岩等城市的位次均大幅度上升。
2、苏闽成绩耀眼,广东两极分化
在省际格局中,江苏(13个)、山东(13个)、广东(8个)、浙江(8个)和福建(8个)上榜城市数量位居前列。江苏13个城市全部上榜,其中有三个城市(南京、苏州、无锡)进入百强城市前十强,上榜率和综合实力稳居各省首位。福建近年来上榜城市数量持续增加,上榜率(88.89%)已居各省份第二位,今年宁德(第97位)新晋百强城市。广东上榜城市数量持续减少,已由最高点的11个下降至8个,上榜率仅为38.10%。广东既有深圳、广州这样位居前列的明星城市,但尚有13个城市未上榜,两极分化严重。如何增强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省域内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是今后一个时期广东发展面临的一个尖锐而重大的课题。
3、长江经济带占据半壁江山,云贵川进步明显
在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共有44个城市上榜,占据百强榜半壁江山。可喜的是上游成渝城市群、中游武汉城市群和下游长三角城市群全流域蓬勃发展,带动东中西协调发展。加之还有七个城市进入百强城市前十强,这无疑是中国经济版图上名副其实的一条金腰带。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进步明显,所有六个上榜城市位次均有上升。位列前十强的成都又进步两位实属难能可贵;贵阳进步12位,是进步位次最多的城市之一;宜宾新晋百强城市(第94位),昆明(上升2位)、绵阳(上升3位)和遵义(上升1位)三个城市也皆有进步。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以流域为主线的国家战略的实施也将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4、软经济指标滞后阻碍城市全面发展
软经济实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城市能级的核心要素。部分城市软经济指标相较于硬经济指标明显滞后,影响了城市的全面均衡发展。其中,以榆林(软经济指标落后63位)、珠海(软经济指标落后54位)、鄂尔多斯(软经济指标落后48位)、泰州(软经济指标落后40位)、常州(软经济指标落后35位)和惠州(软经济指标落后34位)六个城市尤为突出,这些失衡城市要重点关注以科教、文化、卫生为主体的第四产业发展,以第四产业的全面发展带动软经济指标提升和城市综合实力进步。